CO 歧化反应的控制因素及对耐火材料的影响
一、反应本质
2 CO(g) ⇌ C(s) + CO₂(g) (布杜阿尔反应,ΔG<0 的温度区间 400–900 ℃)。
CO 并不直接腐蚀耐火材料晶体相,而是通过生成固体碳沉积→体积膨胀→裂纹、剥落,表现为“崩解”或“粉化”。
二、控制因素
1. 催化剂
• Fe 系列:Fe₂O₃ → FeO → Fe(活性原子)是最主要催化相;每 1 g Fe₂O₃ 可催化生成 ≈100 g 碳。
• Ni、Co 及 Na₂O、CaO、MgO 等杂质亦能加速 CO 分解或降低液相形成温度,削弱材料稳定性。
→ 降低 Fe、Ni、Co 含量(<0.2 %)或采用高纯原料,可显著抑制催化。
2. 温度
• 400–700 ℃ 最活跃;**峰值速率 500–600 ℃。
• >700 ℃ 时反应逆向进行,沉积碳再度气化,损伤减轻。
→ 设计时尽量避开 500–600 ℃ 长期停留或加强冷却。
3. CO 分压
• 反应正向随 p(CO) 升高而加速;当 p(CO) ≥0.1 MPa 时,500 ℃ 下碳沉积量显著增加。
• 高压竖炉、深部高炉炉缸、干熄焦炉环气道等场景尤为危险。
→ 工艺上可混入适量 CO₂、H₂O(g) 或 N₂ 稀释 CO,降低有效分压。
4. 气氛组成
• H₂ 存在会同时发生 CO+H₂ → C+H₂O(混合积碳),进一步加剧损伤。
• 引入少量 O₂、CO₂ 可使反应平衡左移,减少碳沉积,但需防止对耐火材料的氧化损伤。
5. 材料自身结构
• 气孔率越高、孔径越大,碳沉积空间越大,损伤越严重。
• 致密化(显气孔率 <12 %)、微孔化(孔径 <1 µm)可显著降低碳沉积量。
• 添加 SiC、ZrC 等碳亲和性弱的非氧化物相,可“占位”抑制碳沉积。
三、对耐火材料服役性能的影响
1. 力学性能:
碳沉积导致显微裂纹扩展,常温耐压/抗折强度下降 20–50 %。
2. 体积稳定性:
体积膨胀 1–3 %,引起炉衬鼓胀、掉砖。
3. 热剥落与结构疏松:
裂纹网络使热震次数下降 30 % 以上,掉块加剧。
4. 寿命:
高炉炉缸、干熄焦炉冷却段因 CO 崩解导致炉衬寿命缩短 20–40 %。
四、抑制策略
1. 原料端:
• 选用低 Fe₂O₃ (<0.2 %) 的电熔刚玉、高纯莫来石骨料。
2. 工艺端:
• 提高烧成温度 → 致密化;
• 表面喷涂 SiC 涂层或 Al₂O₃-SiO₂ 微晶玻璃涂层,堵塞表面孔隙。
3. 运行端:
• 控制炉缸温度梯度,避免 500–600 ℃ 长期滞留;
• 适当提高 CO₂/CO 比值或引入微量 H₂O(g),抑制反应正向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