颗粒活性炭“二次活化”可选用回转管式炉,可分为“物理再扩孔”和“化学再扩孔”两条路线。实验室-中试-工业三个尺度的管式炉操作细节、温控-气氛-安全要点及常见故障一次说清,方便您直接落地。
回转管式炉选型与基本配置
1. 炉型:回转管式炉(如STR HTF60120-10),两端φ60 温区直径120 mm、恒温区≥250 mm,,可满足20-100 g批次;若需连续进料,可选带螺旋给料的多温区回转管式炉。
2. 材质:石英管或不锈钢管(耐碱、耐900 ℃);两端配水冷法兰,防止密封圈老化。
3. 气路:三路质量流量控制(N₂、CO₂、Ar),尾气经二级冷阱+酸洗瓶后排放,防止钾蒸气冷凝堵塞管路。
4. 温控:智能控温、PID,升温速率可编程,恒温区温差≤±5 ℃。
物理法二次活化(CO₂/水蒸汽)
适用场景:首次水蒸气活化后需再扩中孔或恢复吸附值,碱金属残留少。
· 装料:将颗粒炭(3-5 mm)松散装入刚玉舟,堆积高度≤15 mm,保证通气流。
· 程序:
① 105 ℃×30 min 脱水 → ② N₂ 保护下 5 K min⁻¹ 升至 800-900 ℃ → ③ 切换 CO₂(或 H₂O 0.75 mL g⁻¹ h⁻¹)并恒温 2-6 h → ④ N₂ 冷至 <200 ℃出炉。
· 结果:碘值可提升 15-30 %,中孔率+10-15 %,收率 70-80 %。
化学法二次活化(KOH/NaOH)
适用场景:需大幅提高比表面积(>1800 m² g⁻¹)或再生废炭。
· 浸渍:碱炭质量比 1:1-2:1,常温浸渍 4-8 h 后 105 ℃烘干,或直接干混压块(压力 20-40 MPa)以减少粉尘。
· 管式炉程序(单温区示例):
① N₂ 200 mL min⁻¹,5 K min⁻¹ 升至 450 ℃,恒温 30 min(脱水熔碱) → ② 继续升至 800-850 ℃,恒温 60-120 min(深度开孔) → ③ N₂ 冷至 <150 ℃。
· 尾气处理:在 600-800 ℃区间会释放大量 K/Na 蒸气,需在炉尾加不锈钢丝网捕集器,定期酸洗。
· 后处理:出炉块料破碎→过量 0.1-1 mol L⁻¹ HCl 酸洗→去离子水洗至 pH≈7→110 ℃烘干。
· 结果:BET 由 900 提至 1900-2200 m² g⁻¹,微孔为主,收率 55-70 %。
四、常见故障与解决
1. 刚玉管腐蚀:KOH 高温下与 SiO₂ 反应,连续 3-5 炉后管壁变薄,应每炉目测+称重监控,发现失重>2 %即更换。
2. 炉芯堵塞:K 蒸气冷凝在刚玉管冷端形成金属珠,堵住气流;解决:升温段加 50 mm 长的石墨衬套,尾端加 150 ℃保温带。
3. 颗粒黏连:碱熔后颗粒易烧结;解决:在颗粒表面预涂 2 % 石墨粉或降低碱炭比至 0.8:1。
五、直接可复制的实验级参数(50 g 批次)
· 设备:φ60 mm×1000 mm 水平管式炉,恒温区 250 mm。
· 原料:首次水蒸气活化椰壳炭,粒径 2-4 mm。
· 配方:炭 50 g + KOH 50 g(干混)。
· 程序:N₂ 300 mL min⁻¹,5 K min⁻¹ → 450 ℃×30 min → 850 ℃×90 min → N₂ 冷却。
· 后处理:1 mol L⁻¹ HCl 500 mL 洗 30 min → 水洗至 pH≈7 → 110 ℃烘干 2 h。
· 性能:BET 1950 m² g⁻¹,碘值 1150 mg g⁻¹,亚甲蓝 260 mg g⁻¹,收率 62 %。
六、放大到公斤级时的注意事项
· 管径≥φ120 mm,采用三温区炉;恒温区需大于 400 mm,保证径向温差<5 ℃。
· 装料改为“分段舟+中心通气”结构,避免中心过热。
· 尾气 K 蒸气量大,建议加二级水冷冷凝器+碱洗塔,回收 K₂CO₃ 溶液。
结论
颗粒活性炭的二次活化完全可以在常规水平管式炉中完成:
- 物理法(CO₂/水蒸汽)简单、收率高,适合微孔-中孔调变;
- 化学法(KOH)扩孔强度大,可把 BET 稳定做到 2000 m² g⁻¹ 以上,但对炉管腐蚀和尾气处理要求高。
只要按上述“装料厚度、升温程序、气氛切换、尾气捕集”四个关键点逐一落实,就能在实验室-中试-工业之间平滑放大。